目前,国内从事财务会计职业的人员,是一支数量庞大的队伍。他们对会计的理解和认知各有千秋,对会计这门学科和这项职业的看法也是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。以下谈谈笔者的体会。
职业与志趣齐飞
许多会计人员被问及为什么从事会计工作或学习会计时都会回答,为了方便就业。再被问及是否热爱这个工作时,很多人会摇着头苦笑着说:“这样单调枯燥的工作,整天和数字打交道,的确有些无趣。”这种思想和观念存在一定的普遍性,不解决这个问题,是很难窥其门径,走进会计高深的殿堂,并有所作为的。
民间有许多木匠、泥瓦匠,他们从事这项技艺的同时也是心生厌倦的,甚至说儿孙再也不要做木匠、泥瓦匠了。可想而知,他们谈不上有任何成就。可同为木匠、泥瓦匠出身的鲁班,却在这个其他人厌倦的行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,被民间艺人奉为一代宗师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喜欢、热爱,他有浓厚的兴趣
同理,在会计领域没有兴趣,没有理想和奋斗的目标,同样不能成为佼佼者。
而在有兴趣的同时,还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。任何一项经济数据一张简单的报表,它都反映着鲜活的经济事项。
为什么会有这项数据?报表的数据为什么会变动?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,都包含着因果关系,蕴含了逻辑思维。透过表象看到了实质,便有了成就感,便有了兴趣。所以,不仅要知道怎样做,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。
不光是简单的记录和表述,要有思想和思索,要像心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一样去追寻、去探索、去还原其本质。
管仲说:“不明于记数,而欲举大事,犹无舟辑,而欲经于水险也。”可见会计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所以,不仅可以把会计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,同时还可将会计当作一种学问,当作一种兴趣和爱好。有了理想和奋斗的目标,我们对会计的认知也许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。
灵活运用寻美感
从表象上看,会计所具有的簿计和统计职能,是将经济事项数据化,是一堆数字,确实有些枯燥。
作为一门学科,它有很多专业术语,约定俗成,条条框框,必须一一遵循,死记硬背,也是枯燥的。
这既有行业的特殊性,也有我们理解和教导的误区。如果换一种通俗易懂,不死板也不枯燥,容易理解也能很快记住的方式,便会鲜活灵动起来。而只要理论联系了实际,融入现实生活,死板枯燥的会计也会变得生动有趣。
作为军事家、文学家的辛弃疾,在一首词中写道:“万事云烟忽过,百年蒲柳先衰,而今何事最相宜,宜醉宜游宜睡。早趁催科了纳,更量出入收支,乃翁依旧管些儿,管竹管山管水。”死板枯燥的会计语言同样能被表现得意趣盎然。为什么?无非是联系到了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。
再看现代的。隋玉明从美学的角度,阐述了会计的简练美与抽象美、连贯美与节奏美、比例美与对称美、平衡美与整合美、秩序美与协调美等。这种美本来就存在。我们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现代文学中的侦探推理小说,和会计也有相通之处。
会计大多是对历史经济事项的记录。这需要会计人员运用逻辑思维,进行因果分析,穿越到历史的经济事项之中,进行推理,鲜活而灵动地对其进行记录,将其真实地再现和还原。
只要清楚了经济事项的本质,掌握其经济规律,便可融会贯通。死板枯燥的数字,运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。
诚信之道贯始终
俗话说: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会计之“道”,可以理解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,也可以看成是会计精神。
不明“道”,我们对会计的理解学习与操作,便容易进入误区,甚至误入歧途,最终害人害已,得不偿失。
中国的儒家思想将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。外圆内方是其典型的思想。圆代表圆通、平和、自然、变化和包容等,方代表棱角、原则、方正、要求和尖锐等。方和圆时而相对时而统一,在会计上则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完美结合。
会计的职业道德并不是死守那些刻板的条条框框,而是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讲究包容与变化甚至于创新。
会计的大道是无形的,特别是诚实守信、客观公正。它是一种气质和内涵。
在日常会计处理中,能见到其气韵流动,则可看出其神,也便能反映会计文化的精气神了。例如有形的成本模式,是各种条条框框而实质是为了成本的真实反映,这就是无形的。只要守住了“道”就可以引申为任何合理的方式,化有形为无形。
综上所述,虽然每个人对会计的认知各不相同,但正确认知会计,对会计的发展和创新,大有裨益。